【曼谷】組成暹羅的幾種方式(1)愛在暹羅|張維中泰國遊記

  •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!

_張維中

曼谷的「暹羅廣場」(Siam Square)每逢週末就會在封街的路上,出現各式各樣的街頭樂團演唱。每次在曼谷,雖然旅途中已經安排去過這一帶了,但總還是喜歡在週五或週六晚上,刻意再抽空過去晃一晃。

其實也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事,為的只是想再去看看有街頭樂團演唱的暹羅廣場。

在駐唱的樂團當中,經常有幾團是穿著白色制服的學生樂團。他們的臉龐和演唱技巧都帶著點生澀,卻是飽滿著毫無修飾的力量,音符灌滿熱情,將青春進行到底。

某一個週末晚上經過時,忽然聽到樂團唱起了一首耳熟能詳的歌。

那是電影《愛在暹羅》(Love of Siam)的主題曲,「同行(กันและกัน)」。

好多年沒有聽到這首歌了,沒想到再次重聽的這一刻,我就站在暹羅廣場。

還有什麼比這樣更為臨場感的呢?在暹羅聽到《愛在暹羅》的主題曲,彷彿記憶中電影裡的那些青春孩子永遠沒有老,如今他們終於活成了廣場上聽歌的年輕人,不再壓抑了,想愛更能愛,故事在不同的版本中繼續。

組成暹羅的幾種方式,對於我而言,是絕不能缺少《愛在暹羅》這部電影的。

「我不能做你的男朋友了,但並不代表我不愛你。」

對於曾經看過《愛在暹羅》這部經典泰國電影的影迷來說,我想這句台詞將是永遠都會沈沈浮浮在腦海中的句子。

年輕一點的時候,或許以為這句話很矛盾,難以理解背後蘊含的情緒,但經過人生歷練以後,變成大人的我們,大概已經知曉所謂的「在一起」和「愛」並不是等號。

不在一起不行嗎?在一起不一定會有真愛,不在一起卻可能始終深深愛著。

愛的形式各式各樣,愛在時間的刻度上緩步,有時候,現實讓兩個人無法成為情人,卻反而能走得更久。

《愛在暹羅》,最近重看了這部2007年的泰國電影。

「小時候,寂寞就是沒有朋友。長大了,寂寞就是……比沒有朋友更寂寞。有時我在想,如果我們真的很愛一個人,我們能忍受有一天,可能會失去他嗎?」

晃眼就過了十五年。十五年好像很久,但仔細一想,其實也就是我離開台灣的前一年。

那麼十五年到底算久或不久呢?有時候我對時間的理解,彷彿失去感知。

但是我確信,感動是會跨越時間的。瞬間的溫暖,瞬間的欲淚,會將隔得再遠的兩個時間點,在一秒之內拉回同一個原點。

對於我來說,超越時間依然感動滿滿的《愛在暹羅》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。

主題曲、插曲、原聲帶配樂好聽;劇本照顧到很多細節,每一個角色的存在/失去,其所代表的意義,以及角色設計之間的對照也很用心。

當然最功不可沒的就是兩位男主角的演出。真的是要感謝這部電影的導演,把Mew(Witwisit Hirunwongkul飾)和Tong(Mario Maurer飾)這輩子最青春無敵的耀眼模樣給記錄下來。沒有他們兩個,暹羅就不會有愛。

在當今LGBTQ+題材的影劇/偶像劇彷彿成為一門顯學之際,或許同樣的故事在結局的處理上,會變得非常正面陽光吧?不過,回頭看這部電影,倒不會覺得故事脫節不符合現在。因為就算在看似對同志議題已變得相對開放的現在,這世界依然充滿太多歧視,依然有許多的孩子,在他們的家庭中正不知所措地面對著《愛在暹羅》裡會有的陳年老問題。

十五年來,曼谷Siam暹羅商圈有了巨大的變化。

我忍不住想,十五年後如果Mew和Tong在暹羅重逢了,他們細數Siam的變化,是否也會理解歲月帶給彼此的改變?家庭包袱或許終於甩開了,但人生必然也增添了新課題。

「只要有愛,就有希望。」

在那一天以後,他們兩個會有怎樣的人生?


SIAM SQUARE

  •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!
  • URLをコピーしました!

この記事を書いた人

台北人,現居東京,曼谷是他的「The Third Place」。寫遊記、寫散文、寫小說也寫少兒讀物。近作包括小說《不在一起不行嗎》、散文《東京男子部屋》和旅記《日本小鎮時光》等書,並以《麒麟湯》獲得金鼎獎。FB:張維中。東京模樣 IG:@weizhong925

目次